甚么是 3D 面要素?
面要素是1个 GIS 对象,其地理制图表达(用于封闭区域的1系列 x 和 y 坐标对)作为其属性(或字段)之1存储在数据库的行中。面要素有两个可能在 3D 模式下用于建模的单独部份:它们的外部周长线和内部区域。几近所有实例中,只有在外部周长 需要包括 z 值或高度方可在 3D 空间中正肯定位其本身时,才应将面建模为 3D 要素。
如果需要对面中内部区域 的 3D 碰撞进行建模,则只能使用多面体要素或功能面(如 TIN)方可满足绝大多数使用情况。这是由于只有正好存在3个折点(构造 3D 3角形)时或折点表示平面时,才能确保以1致的方式计算 3D 面的表面。由于 3D 面满足这些要求所需要的劳动强度很高,因此,不建议将它们作为保持 3D 区域面的工作流。
3D 面要素存储 z 坐标的方式是将 z 坐标嵌入到其要素类的几何或 Shape 字段中。这意味着,为 3D 面创建的每一个新折点都会自动包括 z 值,从而允许其周长将任意两点连接在1起 - 不管这些点在地面上、地面上方还是地面下方。
3D 面要素的示例通常与定义表面的区域相干。这些示例包括:
湖边界;
建筑物覆盖区;
街道路边线
虽然还可使用数字要素属性对面 z 值建模,但此选项会显示全部面中具有相同 z 坐标的要素且可能不支持嵌入的 z 值所支持的所有相同分析和交互选项。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可根据属性定义平面高度的平面定义实际上多是1个适合的设计,例如在其使用拉伸合并时或用于表示多层建筑中垂直宗地所有权时。
所有只位于高程表面的要素(如行政边界、感兴趣区域和宗地边界)始终应作为 2D 面要素进行建模。这将简化要素的数据存储和保护操作,并使得要素能够在基础表面数据改进时自动调剂高度。另外,如果这些面需要 z 值,可使用插值 Shape 等工具通过援用高程数据计算出要素的 z 值。
创建 3D 面要素类的两种方法
创建 3D 面要素类主要有两种方法:创建1个全新的面要素类或将现有的 2D 面数据转换为包括 z 值的新要素类。
z 值应当表示甚么?
Z 值主要用于在 GIS 要素中包括高程。这些值可以表示绝对高度(例如飞机位于 30,000 英尺处)或相对地面的高度(例如地铁车站位于地面以下 50 米)。对生成的 3D 要素类进行显示和分析时,两种方法均受完全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z 值也可用于包括其他垂直丈量值,例如空气污染观测值、温度和用于表面生成的其他丈量值。创造性地利用 z 值及其表示的内容,对理解和分析数据非常有用。
应当在要素类所在的要素数据集(如果存在)或在要素类本身(如果没有要素数据集)中定义要素类 z 值的单位和基准面。如果未定义单位,ArcGIS 将假定 Z 的单位与 XY 的单位1致。这类假定可能会带来问题,特别当 XY 单位是地理单位(纬度/经度)时。
创建 3D 面要素
可使用 ArcMap、ArcGlobe 和 ArcScene 中的标准 ArcGIS 编辑框架或使用可在输出中包括 z 值的工具在地理处理框架中以交互式方式创建 3D 要素。在 3D 视图中创建和编辑面时有1些需要注意的特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