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全IT社区平台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华晨云阿里云优惠2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 运用大数据深度“捕鼠”

运用大数据深度“捕鼠”

来源:程序员人生   发布时间:2014-09-24 02:45:33 阅读次数:2450次

【编者按】证监会“捕鼠升级”的风声,牵动着基金行业的神经。近期证监会大数据稽查加力,不禁使弱市下的公募基金经理们“人人自危”,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围绕大数据“捕鼠”逐渐成为行业人士关注的焦点,正是由于大数据出手,使得查找“老鼠仓”的效率几何级数提升,而且追溯时间可推到七八年前甚至更长时间。


免费订阅“CSDN云计算”微信公众号,实时掌握第一手云中消息!

CSDN作为国内最专业的云计算服务平台,提供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数据中心、OpenStack、CloudStack、Hadoop、Spark、机器学习、智能算法等相关云计算观点,云计算技术,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实践,云计算产业资讯等服务。


以下为原文:

证监会“捕鼠升级”的风声,牵动着基金行业的神经。近期证监会大数据稽查加力,不禁使弱市下的公募基金经理们“人人自危”,昨天,“已有200只基金的掌门人请辞”的消息,再次引发行业关注。但行业内人士表示,数据来源不明,难以证实。对于投资者而言,基金“老鼠仓”频现,使公募基金公信力大失,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应理性看待监管正面效应,积极面对和适度调整相关基金投资才是良策。

基金经理离职护照被暂扣

“老鼠仓”(Rat Trading)是指庄家在用公有资金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机构负责人,操盘手及其亲属,关系户)的资金在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自去年年底“马乐案”东窗事发至今,据不完全统计,被调查或传闻涉嫌“老鼠仓”的基金经理已多达数十位。这些基金经理中,不乏曾经的投资总监以及“80后”精英。

进入2014年后,始于去年11月的这轮史上最大规模的基金业“捕鼠”风暴不断发酵升级。

春节前易方达原副总经理陈志民被曝携款跑路;3月,去年冠军基金经理厉建超被查;“五一”前,华宝兴业原基金经理牟旭东被查;最近又传华夏原基金经理罗泽萍、海富通离任或离职基金经理涉嫌“老鼠仓”;甚至有着“私募一哥”之称的徐翔和曾被誉为“基金一哥”的王亚伟,都传被监管机构调查。

5月9日下午,证监会通报称2013年以来,共受理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案件线索38件,且已陆续启动调查。三起资产管理行业相关人员涉嫌“老鼠仓”案件同时被披露,其中公募基金经理两位,分别有光大保德信钱钧、嘉实和上投的欧宝林。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对外承认:“自2013年9月份以来,我会根据相关线索发现了一批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非法谋利的嫌疑账户,其中部分账户与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个别基金存在关联。目前,相关调查工作正在依法进行中。”

在诸多“老鼠仓”中,汇丰晋信基金经理钟小婧一案最吸引眼球。不仅因为她做“老鼠仓”反而亏了8万多元,而且她每次都晚于自家基金买入股票,成了“活雷锋”。也有股民由此感慨:作为专业投资机构的基金经理,做“老鼠仓”居然赔钱,可见目前股市“赚钱太难了!”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行芬介绍,截至目前,由于此次稽查涉及基金公司、资产管理机构较多,相关基金公司的风险管控措施已然升级,离职基金经理护照会被原公司暂扣,而内部控制和安防也明显升级以应对监管。证监会本次大手笔的稽查行动,打击了证券市场中存在已久的违法违规行为,其监管力度之强、涉及公司之多较为罕见,也凸显出监管层的坚定执法、为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坚决清洗违规的决心。

7成公司基金经理有“变动”

随着“捕鼠”风暴的升级,今年基金经理的变更也创出一波小高潮。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5月16日,今年基金经理变更事件共有427起,其中离任有226起,涉及到了56家基金公司,而目前已经发行公募基金的公司为81家。这意味着在不足半年的时间里,69%的基金公司发生过基金经理变更。在离任的基金经理中,有18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在任时间不超过1年,118只基金经理在任时间不超过两年。

据分析,今年基金经理变更特点鲜明:总量大,涉及公司多,且有较多大公司基金;主动管理型的股票基金、债券基金变动最频繁;春节前后为传统离职高峰,4月后年终奖后呈现又一波小高潮,符合正常跳槽时机。但从基金经理离任的月度来看,1月份为77位,2、3、4月份分别为35、42和62位,5月1日至5月15日,目前为10位。

此外,大公司资深经理离职呈现递增之势,行业内资深经理人所剩不多。今年以来除了南方基金投研团队相对稳定外,嘉实、博时、景顺、易方达、华夏、大成基金经理变更均超过14起。而中型基金公司中,海富通、信诚两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变更数量较多,排在了前列。博时先后共10位债券型基金经理离任,创历史之最,其次是嘉实、海富通基金。

基金经理变动和高管更替本是行业常事,而近期随着“老鼠仓”监管风暴的升级,基金经理变动的行业负面影响被夸大,且对今年以来的基金经理变动的评论也显失客观。此次涉及“老鼠仓”的较敏感的几个公司确实带来团队的较大变动,给基金投资带来风险,投资者需要积极回避,但是对于正常基金经理变更,基民投资者仍需客观看待,理性选择,以保证投资组合风险最小化。

大数据“捕鼠”一抓一个准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围绕大数据“捕鼠”逐渐成为行业人士关注的焦点。

市场人士认为,此轮“老鼠仓”的曝光远未结束,随着证监会调查的深入,或将有更多“老鼠”被发现,波及大量资产管理机构。业内人士称,大数据捕鼠大致分三步:首先是通过对网络信息和交易数据的分析挖掘出可疑账户,其次通过分析交易IP、开户人身份、社会关系等进一步确认;最后进入调查阶段。

“首先是通过模型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和交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一般的投资者不可能与基金公司交易的股票高度近似或相关,由此挖掘出可疑账户;第二步是通过分析交易IP、开户人身份、社会关系等进一步确认;最后进入人工调查阶段。”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说,只要大数据发现可疑账户,即能被监管部门锁定,再加以交易记录的调查,“老鼠仓”往往是“一抓一个准”。

据了解,上交所和深交所目前各有一套证券交易监控系统,系统集成了交易、登记、结算数据和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等相关信息。上交所异动指标分为4大类72项,敏感信息分为3级,共11大类154项;深交所建立了9大报警指标体系,合计204个具体项目,其中包括典型内幕交易指标7个,市场操纵指标17个,价量异常指标15个。一旦出现股价偏离大盘走势,交易所会派人立即查探异动背后是哪些人或机构在参与。交易所针对“老鼠仓”等交易行为还建立了专项核查和定期报告制度。

正是由于大数据出手,使得查找“老鼠仓”的效率几何级数提升,而且追溯时间可推到七八年前甚至更长时间。因此近期许多被调查的基金经理犯的案子,往往为多年前的事。“这种刨根问底、溯及既往的能力,使得不少早年搞过"老鼠仓"的基金经理,这两年纷纷离职以逃避惩罚。”王群航说。

“捕鼠”风暴升级,将对行业起到净化作用,对投资者来说是绝对的“好事”。王群航认为,任何行业都有蛀虫,基金业的“老鼠”毕竟是极少数,投资者可仔细分辨基金经理变动公告,多数基金经理因公司内部调整导致职务变动,而对“捕鼠”传闻后发生“个人原因”辞职者,就要区别对待其掌管的基金了。

原文链接:运用大数据深度“捕鼠” (责编/魏伟)

生活不易,码农辛苦
如果您觉得本网站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可以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捐赠
程序员人生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关闭
程序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