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海量数据和优秀算法、技术的刺激下,人工智能相关项目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便利。然而,在享受AI带来的各种便利同时,愈加智能化的机器人也为人类带来了担忧――当机器人承担了更多的劳动力时,人类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也随之减少?近日,Marcus Wohlsen在Wired撰文,畅想了机器横行下的未来。
免费订阅“CSDN云计算(左)和CSDN大数据(右) ”微信公众号,实时掌握第一手云中消息,了解最新的大数据进展!
CSDN发布虚拟化、Docker、OpenStack、CloudStack、数据中心等相关云计算资讯, 分享Hadoop、Spark、 NoSQL/NewSQL、HBase、Impala、内存计算、流计算、机器学习和智能算法等相关大数据观点,提供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平台、实践和产业 信息等服务。
以下为译文:
自20世纪60年代机器臂步入汽车生产线,数十年来,机器人已在愈来愈多的领域替代人类成为主要劳动力。对此,乐观者认为更多的机器人可以带来更多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而悲观者则认为,机器人的介入将导致更多的职业选项消失。
每个人讲的似乎都有道理,但是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必然的趋势,那就是如果两者都是正确的。随着机器人从事越来越多的工作,甚至它们做的比人类更好,那么这些工作是否会随之消失?如果这些机器最终会生产出超过人们需求的东西?
在Pew Research最近一份关于机器和工作未来的报告中,工作重定义成为最可能发生的有趣设想。诚然,从现状来看,机器驱动下 后稀缺(post-scarcity)未来所造成的岗位稀缺观点看起来仍然不切实际甚至是极端――就当下来看,首先每个人拥有足够的物资就远比生产足够的物资要难。对比《Blade Runner》影片中的情景,不妨假设未来更像《Star Trek》,大量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这种情况下,机器不仅是取代我们工作那么简单,它们甚至会将人们逼到这样一个窘境:如果人类不再需要劳动,那么究竟该做些什么?答案的本质直指人工智能与人类作业之间差别的定量和定性,同时我们必将发现,job-free的时代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可怕。
人类特性即服务
这个答案看起虽然像是逃避,但却是最有可能发生的未来。在最开始,有些工作可能并不可以被自动化,Pew的一些受访者表示,从当下来看,人类的一些基础性质并不能被编码。游戏设计者及创作者Celia Pearce表示:
事实告诉我们,计算机并不是那么智能,它们只是一堆大型的计算机而已。它们依赖逻辑来做事,但是逻辑只是人类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特性不容置疑,他们的论点是,执着、创造力、辨别力及批判性思维。但是如果着眼常见的电话服务代表行为,他们执行着雇主强制性的伪自动化剧本,遵循着计算机使用的决策树方式,抽离了上述的四个特性,这样的工作类型最后的结果显然堪忧。然而,在Pew调查中,一个未透露姓名的大学教授和研究员表示:
检测投诉则是一个AI问题,其中包括了如何将投诉问题准确的定位到解决者,但是客户服务本身则是个人类问题。
总的来说,类似包含人为推断的工作中仍然需要人的交互。而医疗、教育、老幼关怀这些仍然需要人类介入。美国国家科学院Computer Science和Telecommunications Board首席科学家Herb Lin表示,那些需要人们重点关注的领域改变并不是很大。
未来的工作岗位可能延伸到福利工作事业之外,那些动态集合身体和思维的工作仍然更适合人类。比如一个UPS(快递公司)司机表示:“我丝毫不担心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因为有些货物仍然需要送上楼”。
不再有工作需求
无可否认的是,AI已经影响到制造、物流、新闻等众多行业,更人性化服务带来的新岗位数量增加已不足抵消机器带来的削减,这可能导致人类大量事业,但是同时也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从历史上人类劳力推动生产来看,生产率提高通常对应了经济增长和岗位增加。但是机器人劳力在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却降低了从业岗位,这意味着劳动力与价值交换范式的改变。Cory Doctorow在近日表示,如果坚持机器人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应归功于其主人,那么必将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机器人生产出的物品将供过于求。Cory坚持机器人驱动的物质丰富将破坏已有的市场需求。“财产权从根本上可视为物质缺乏,然而当自动化完全代替人类作业后,充足的物资将让财产权一无所用”,Cory说到。当然,如果能从一个后稀缺分配系统演变成能和平及公平共享机器人成果的系统,那么工作可能不只是变得没有必要那么简单――它们都将毫无意义。
无论如何,机器让人类有更多工作选择无疑是空谈,它们带来的只是更多的思考和焦虑。在未来,我们需要在机器的夹缝中求生存,而当下我们却没有太多的头绪可言。
原文链接: When Robots Take All the Work, What’ll Be Left for Us to Do(编译/仲浩 审校/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