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毕业于天津大学,或分析仪器及工业管理双学士学位,1995年8月创立九安医疗,2011年公司设立美国子公司iHealth,开启了公司移动互联产品之路。在2014年CES大会上,iHealth测量血压、血糖、AM、血氧、体重称等多种型号的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作为医疗器械领域的老兵和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新进者,刘毅在产品过程中有哪些心得和思考呢?
CSDN移动:九安医疗成立的背景是什么,转做软硬结合产品的过程是怎样的?
刘毅:九安医疗的成立颇有些戏剧性,我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闲聊时有人说现在血压高的人多,市场竞争不激烈,代理销售这类产品,很容易发家致富,又有人说能采购到比较便宜的电子血压计。我本来计划快进快出的代理销售一批国产血压计,没想到毫无任何行业背景,就这样误打误撞地进入了电子血压计行业。公司生存要过两关:产品关和销售关。幸运的是,九安医疗在成立之初,在产品研发和销售上都比较顺利。2002年,我们逐渐向国际市场拓展,我们曾尝试将电子血压计与PC相连,通过PC对血压数据进行健康管理,但是,在市场上推出两款产品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反响。而在2010年,苹果公司也提出了iPhone测血压的构想,期待iPhone不仅在娱乐应用方面有所表现,还能有一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较为严肃的应用。这是我们做软硬结合产品的开始,苹果也在产品定义、渠道推广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测量仪器与iPhone连接的产品形态
CSDN移动:在与移动设备整合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刘毅:在多通信方式和多产品方面遇到的问题比较多,例如,一个应用中需要同时支持有线、蓝牙、低功耗蓝牙、Wi-Fi、音频等多种通信方式,以及血压、血糖、AM、血氧、体重称等多种产品的多个型号。因此,在设备识别和选择时遇到了比较多的麻烦。我们设计了整套系统架构,将各种通信方式整合成一个统一管理的底层通信层,统一管理各种通信方式、设备识别以及数据收发。在底层通信层上有各个产品的产品通信层,此层仅负责各个型号产品的命令翻译,把所需命令翻译成数字指令,并告知底层通信层进行发送。通过这些方式,解决了多种产品同时运行和相互干扰的问题。
除软件外,硬件方面我们主要思考地是,怎样设计能让用户方便使用,减少操作步骤,让用户变“懒”。比如iHealth的无线血压产品BP5和BP7,专门设计了人体感应自动开机,并且开机后能自动触发绑定过的移动终端上的App启动。相当于用户只需要一个佩戴袖带的过程,你手里的血压计就从休眠状态唤醒,同时手机的测量App也已经准备就绪,只需要轻点一下“开始”就可以完成一次测量。
iHealth产品组合
CSDN移动:在进入美国市场后,你认为中美移动医疗市场存在哪些差异?
刘毅:中美移动医疗市场的差异主要源于两国目前医疗市场的差异,进而导致了移动医疗企业商业模式的差异。美国存在大量的私人诊所,医疗市场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而中国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美国的医疗市场资源相对分散,整个商业模式的链条比较短,主要为B2C或B2B模式,患者、医生或保险公司、研究机构都可以成为直接客户,而且用户对移动医疗产品的接受程度更高,推广相对较快。而在中国市场,除了B2C模式以外,通过医院渠道的B2B2C是效果更好、见效更快的途径,在此模式中,医院必须先建立相应的数据平台和系统,企业向患者推广才具备意义。
与其他智能硬件产品有所差异的是,移动医疗产品的必要性体现在大数据平台建立后的后续服务上,而这些服务只能由医院、医生等专业机构、专业人士提供。在美国,这种专业资源是分散、更易取得、能更直接、更快体现回报的,而在中国是相对集中、较难取得的。如果说健康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及其与用户的对应关系能够促进医疗产业向C2B方向演进,那么美国的医疗市场相对中国而言这一颠覆将会更快、更容易。
CSDN移动:有人说,移动互联网带来了行业的重新洗牌,让中国第一次有机会离世界那么近,而可穿戴设备又是这股浪潮中的先行者,在这股浪潮中,机遇和陷阱各是什么?这在你们的产品中如何体现?
刘毅:无可否认,目前可穿戴设备、健康大数据是市场热点,大量的企业投入其中。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这对公司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有大量的参与者才能够形成合力、构成趋势,这有利于用户的培育,推动上下游产业的演进。但同时,市场竞争也在加剧,留给行业领先者的窗口期越来越短,对产品创新、迭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的颠覆代表新的未来,创新意味着要成为行业中的乔布斯。由于不是成熟行业,还没有人能将产品准确定义,产品定义好的话,将成为行业内新的领导者;但行业创新风险极高,市场也是瞬息万变,甚至有可能因为一个细节没有把握好,而很快被市场淘汰,虽然方向正确也只能成为行业的先烈,而不是成功者。
我们从一个以ODM/OEM为主的厂商转型成为拥有国际品牌的家用医疗器械企业,是抓住机遇的体现。移动医疗领域的智能硬件是我们原有的传统家用电子(血压计、血糖仪、心电仪)在移动互联时代的自然延伸,是能够最直接切入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产品。我认为可穿戴医疗类的硬件产品是粘性最强、需求最稳定、最容易爆发的点。在移动互联带来的万物互联时代,大数据平台是智能硬件背后的必然产物,可以说,健康大数据是目前最具意义,同时也会最先建立起来的大数据平台。
CSDN移动:机遇意味着新一轮的竞争,新进者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刘毅:要想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首先应具有创新意识,想法本身比技术实现更为珍贵;其次要挖掘用户需求,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让数据自然而然地进行采集和积累,是移动/智能医疗的重要特征之一;最后,产品定义非常重要,不是简单的功能增加,而是顺应用户的使用习惯,满足用户需求,要有明确的使用场景,确定产品功能能让客户放弃原有类似产品转而选择你的产品。切入点不一定很大,但要足够。在目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尽可能快的推出一定场景下好用的产品。例如苹果手机,从产品来看毋庸置疑做得好,但始终没有推出大屏手机,使得三星等其他厂家在此领域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
CSDN移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开发者的优势在哪里?
刘毅:移动互联、智能硬件领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与世界基本同步的行业,从业者一开始面临的就是全球化的竞争,中国的智能硬件开发者和全球其他地方的从业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学习的关系。但学习并不代表简单的复制或升级,还要从产品定义、设计思路等方面相互启发。用户体验首先来自好的产品,产品本身是第一要素。就电子产品而言,中国有着全球最好的制造资源,这是我们国内智能硬件开发者很大的优势。众筹模式给了广大创业者推出产品非常开放的平台,大家在完成产品定义、设计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硬件产品由设计转为实际产品过程中的困难,做好用户体验,实实在在的把口碑转化为用户,并提高用户的粘性。乔布斯认为,后PC时代的电子产品与PC计算机时代的最大区别应该在于,前者是软件、硬件与应用三者相互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终产物,而不能与传统的PC一样,将软件、硬件和应用三者分解开来去单独地分别“优化”之后,再组合或组装起来。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做好智能产品。
CSDN移动:尽管如此,现在的硬件产品是不是仍不能代表该类产品的最终形态?
刘毅:是这样的。虽然万物互联已成为趋势,但我最大的感觉是,大家仍然没有看到清晰的模式,没有真正颠覆性的产品定义出现。传统行业都已经看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势所趋,混沌状态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先把所有的产品都连起来再说。但连接并不是最终目的,有限的便利性的提高也不足够吸引大部分用户。连接的意义何在,价值和体验的提升有多高,大多数的厂商并没有明确的预期,更遑论清晰的路径。另外,数十款智能手表/腕带,也说明目前大家对智能硬件的定义依然相对狭隘,未来某一个小领域的创新都可能成就爆发性很强的产品,智能硬件领域的创业黄金期已经来临。可以看出,移动互联时代各个行业的变革已成必然,传统行业的产品形态、商业模式将会被逐一颠覆,已经到达临界点,但还需大家继续摸索、试验。包括我们在内,虽然看到了健康大数据的多种可能,但目前只是明确了以智能硬件作为入口的短期路径而已。
【《近匠》HBuilder:如何用JS调用几十万原生API?】《近匠》第25期:HBuilder是DCloud开发的一套Web开发IDE,它通过完整的语法提示和代码输入法、代码块等,大幅提升HTML、JS、css的开发效率。更有意思的是,它可以利用JS调用原生API。
【《近匠》aGlass团队:透析眼控技术的价值】《近匠》第24期,七鑫易维是一支由15人组成的团队,从2009年成立至今一直专注于眼控技术。他们认为眼控技术应用于智能眼镜上的意义大于触摸、声控等操作方式。他们对如何提高数据采样率,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
【《近匠》棱镜:手游渠道SDK平台的技术历程】《近匠》第23期,棱镜产品的由来是新美互通手游发行团队饱受渠道SDK接入的各种问题烦恼。棱镜可以帮开发者解决大量SDK的接入问题,为开发者节省成本。本期近匠访谈,新美互通CTO刘大澎详解棱镜产品由来和技术历程。
回顾更多内容,及线下开发者活动信息,请关注Mobilehub公众微信号(ID: mobilehub)